查看: 3491|回复: 0

[波兰旅游] 华沙 心如琥珀的波兰记忆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13-6-6 07: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导读:波罗的海之滨的波兰以琥珀驰名,恍若万年前天地交合一瞬的盟誓,只一眼,便一生。舒展也好,挣扎也罢,琥珀之大美在于将彼时时空不加粉饰地记录与传承。

  波兰与乌克兰作为2012 年欧洲杯的联合主办国在盛夏绽放,聒噪呐喊、绿野仙踪、醉人金酒……波兰这块原本冷艳的琥珀热度空前——小心烫手!现代气息的工业金属色泽,老城建筑流光溢彩的暖艳,前苏联式建筑板起面孔的典型性褐黄色,城堡广场、维拉努夫宫颇具年代质感的铁锈红色……华沙此时在我的眼里,这些奇异的色块仿佛一卷信手洋洒的印象派画作,而画布的基底则是厚重无垠的新绿。

  华沙 记忆赞美诗

  维斯瓦河挥动着长长的银带,在铺陈开去的艳阳裙摆中奔流。头顶跨国知名企业巨幅LOGO 的写字楼群昂首挺胸地排开队列,而平民味道十足的住宅带正悠闲地躲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中纳凉。现代气息的工业金属色泽,老城建筑流光溢彩的暖艳,前苏联式建筑板起面孔的典型性褐黄色,城堡广场、维拉努夫宫颇具年代质感的铁锈红色……此时在我的眼里,这些奇异的色块仿佛一卷信手洋洒的印象派画作,而画布的基底则是厚重无垠的新绿。



  我伫立在全波兰的制高点——高230.68米、拥有3000 多个房间的科学文化宫,一览全城。二战时期,除一些当时划属德国的领地,整个波兰遭到毁灭性破坏,其中重战区华沙85% 以上的城市风貌荡然无存。战后30 万在国外流亡的爱国志士重返波兰,在萧瑟的废墟中创造出让世人瞠目的“波兰速度”。华沙,这个被某些西方激进分子冠以“屠城已亡”之地,数十年间重返人间。华沙修复时波兰人以几乎极端的严苛方式还原着战前历史——旧城区中零星残存的老屋上,外墙弹道的痕迹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显平和;已搭好脚手架准备翻建的房屋外,几排俄文骄横地竖立在波兰语的头上。这些让人皱眉的瑕疵,华沙人都竭力以1:1的真实复原着。在这里,“Beauty is truth”的箴言被华沙人改写为“Truth is beauty”。


  理解了华沙人对于记忆的尊重远高于对审美好恶的评判,我才能理解脚下这座彻头彻尾的苏联建筑,长久把持华沙心脏位置的原因。宏伟、尖顶、高大、小窗,外部墙裙上手握钢枪、视死如归的浮雕仿佛正聆听着血色号角准备冲锋……雄浑的建筑是上世纪50 年代,斯大林“馈赠”给波兰的“礼物”。经历二战摧残的波兰人自然无法从心底接受这强势的美意,很长一段时间,科学文化宫被华沙乃至全波兰人视为一根耻辱柱。上世纪80 年代末东欧剧变,有外媒一度热炒波兰人将让这贴“城市膏药”和苏联时代一起灰飞烟灭。但事实上,情怀细腻、珍视记忆的华沙人却舍不得。



  重生之后的华沙,多数人的记忆是和科学文化宫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很多华沙人在科学文化宫里第一次看戏剧演出,第一次上舞蹈课程,第一次约初恋情人去大理石泳馆里游泳……我的向导希尔维亚谈及科学文化宫,语气如谈及一块愈合后又再生出毛发的伤口。而对于苏联时代已无明显记忆的年轻人,则乐于在此参观展览,上才艺课程,做学校里的文娱实践……几代人的记忆随着时代的更迭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科学文化宫的实际使用属性在今天逐渐被彰显出来。走出科学文化宫大门,广场上的工人正忙着搭建移动座椅,那是为了方便欧洲杯开幕时人们露天狂欢。透过巨大的欧洲杯大幅广告的间隙,科学文化宫外墙上象征着战火与浩劫的石质旗帜,仿佛仍旧在彼时的时空中飘扬。


  如果说城市复原是华沙人之于视觉记忆的礼赞,那么肖邦绝对是每个人对于听觉记忆的致敬。行走在“肖邦之城”华沙,我仿佛正徜徉在一座巨大的3D版肖邦纪念公园里。飘逸俊朗的肖邦雕塑,各种与肖邦有关联的纪念场所、大理石音乐长凳流淌出悠扬的钢琴曲,路边报刊亭和商店中俯拾皆是的肖邦纪念品……生于亡国时代,流亡半世、后将心脏葬回华沙的肖邦,被尊奉为整个波兰的民族英雄和精神象征。在波兰命运多舛的年代中,波兰人如珍视琥珀一般,珍视着这样的记忆——在《英雄》、《革命》、《军队》的强音中奋勇作战,于夜阑人静时想象着胜利后重返家园,与爱人共谱《浪漫即兴曲》。



  此刻,在华沙最大的公园瓦津基公园的花岗岩长凳边,我和希尔维亚席地而坐。按下花岗岩长椅上的按钮,激昂的《英雄》在青翠的草木间升腾开去。此刻,我顿悟与肖邦生于同年的舒曼,给予肖邦音乐的评价——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华美绚丽的音阶排列中,我恍如流连在碧波荡漾的绿洲中,然而正值陶醉之际,乐曲中电闪雷鸣一般的轰鸣仿佛在瞬间宣告,眼前的美景将会在敌人的铁戟中消融,保家卫国的情怀促使着每一个热血青年抛洒热血。颇具波兰传统韵律感的钢琴奏鸣愈发急促,分明正向全世界大声宣告:波兰不会亡,波兰不会亡!不远处,几只鸽子在巨大的肖邦纪念像边徘徊,“肖邦”的上身微微右倾,头发和斗篷正随风而动,仿佛正欲去参加为波兰抗战募款的演出。和整个华沙的历史一样,原雕像在二战中被法西斯毁坏,于1958 年5 月重立。今天,每年6 月到9 月的周六和周日,肖邦雕像下都会举行露天音乐会。微风拂面,雕像中的绿叶仿佛和我一起沐浴着此刻的清凉。原本冰冷的青铜色的雕塑被湖面反射出的光晕包裹着,暖且温润。“肖邦”的身后,波兰古典主义建筑代表瓦津基宫舒展着宽大的胸襟。合上罹难颇多的历史的书脊,也许唯有象征光明的金色和生机勃勃的葱绿,才能够抚慰血色的记忆。



  5 月的华沙,日照时间很长。已过晚上9 点,天色才蒙蒙泛起一丝灰暗。位于维斯瓦河西岸的老城仍旧人声鼎沸,这里是华沙人关于生活方式记忆的集中体现地。中世纪巍峨的红色尖顶建筑群高耸入天,克拉辛斯基宫展现着巴洛克式的繁复与华美,圣十字教堂和圣约翰教堂的门前空场上,年轻人正“驾驶”着滑轮和滑板,玩得酣畅。在老城广场,我见到了我自定义为全欧洲的色彩集大成者。虽然天已擦黑,但那些童话般的小尖顶建筑在初上的华灯掩映下,仍散发出顽皮与俏丽。

  老城战时被毁坏达90%, 华沙人采用了一种乍看上去“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其重建——大面积运用鲜明的撞色将欢乐的氛围勾勒到极致。希尔维亚说,每个华沙人都将老城视为最珍贵的记忆,于是每个人都将记忆构筑得绚烂一点,老城就重建成了今日的调色板模样。老城广场色彩斑斓的背景色中,衬托着老城的精神象征、华沙市市徽的主体——波兰著名女雕塑家卢德维卡·尼茨霍娃的美人鱼雕像,这尊1938 年建成的作品仗剑执盾,眉宇间全无娇弱,是浴血厮杀中的“文艺战士”。



  我想学着地道华沙人的样子,在老城广场的露天餐馆里享用迟来的晚餐。端着巨大盘子上菜的服务员努努嘴,不远处戳着10 多个等位者,多是穿着整齐的本地白领。华沙人平均月工资2000兹罗提(1 兹罗提≈ 1.8 元人民币),较之西欧国家虽然不高,但物价很便宜。多数中产者都有下班后喝上一杯的习惯。眼看等位时间太长,希尔维亚带我转到一家老城中心的家庭超市。在家乐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现代超市抢滩欧洲的今天,家庭式超市是不少老人退休后的收入来源,也是温暖而怀旧的记忆。这里的瓜果可以一个个售卖,哪怕只买两三个草莓也不会遭到白眼,更可面不改色地从最大的一把香蕉上掰一两个下来;各式色泽诱人的火腿和一块块巨大的奶酪一字排开,现切现卖;老板娘自制的各种糕饼馅料鼓胀,卖相虽然没有高档餐厅里那样讲究,但透着家常的亲切。在波兰,食品都是按照公斤称重的,1 公斤西柚5 兹罗提,1 公斤奶酪10 兹罗提,1 公斤猪排骨6 兹罗提,肉少的4兹罗提也能买到。我们买了1 公斤西柚,一大份儿传统香肠搭配奶酪、两份苹果派和两大盒酸奶,结账时只花了26 兹罗提。当然我那看起来并不年轻的向导希尔维亚也很诚实地说,作为一个波兰人,只要你不是富二代,那么必须要工作,这和退休年龄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波兹南 博物馆奇妙夜

  波兹南不大,骑上脚踏车我基本上一小时就把市区主要街道转个遍。这座城市临着瓦尔塔河,位居大波兰平原的中心。它曾被波列斯拉夫一世定为统一后的波兰历史上第一个首都,历史上波兹南几经战乱,曾有数百年为普鲁士人统治,直至1918 年波兹南人们经过英勇的独立起义,才使其重归波兰怀抱。


  短短一小时内我便断言,这是我去过的有些历史的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人口总数不到70 万的波兹南,1/3 人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骑行过最繁华的区域,标志性建筑不是大学的教学楼就是图书馆。骑行结束已近中午,我回到酒店给波兹南经济大学博士生玛格丽特和她的老公杰夫打电话,约他们一起出来午饭。谁知此时二人还在蒙头大睡,“快去睡觉,晚上带你去‘赚钱’。”电话那边,杰夫的声音含糊不清。满腹狐疑的我望着窗外的明媚阳光无所适从,翻翻冰箱里有一小瓶维波罗瓦红牌38°伏特加,于是我就着昨晚吃剩的半份冷猪排自斟自饮,没过一会儿就把自己撂倒了……



  许久之后,睡眼惺忪的我被一阵砸门声叫醒:“快走快走,8 点啦。”跟着就晕乎乎地被玛格丽特两口子拽上了大街。眼前的景象让我着实吓了一跳,街上到处是疾走的行人,很多建筑物前都排起了长队。我上午骑车闲逛时看到的那个清静悠闲的小城,此刻摇身一变成为一座繁华市集。看我一脸茫然,杰夫笑起来:“别怕,你已经酒醒了,大家都是来‘赚钱’的。”原来今天正是5 月19 日,是文化名城波兹南一年一度的博物馆免费夜!


  波兹南能够吸引来全球20 多万留学生,其文学艺术上造诣不容小视。而各种门类的博物馆正是其软实力的有力佐证。历史博物馆、考古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乐器博物馆等“大路货”自不必说,波兹南还以一些小众博物馆和故居闻名。不管是收藏传统农具的私人展览,还是藏匿在普通居民住宅楼里的某位诗人的故居,亦或某些艺术学院学生沿袭下来的小型典藏,总有人将其打理得像模像样。在波兹南生活了七八年、专门研究文化的玛格丽特都不敢说,自己知道波兹南所有的博物馆,更别说每家都去过了。



  听着玛格丽特颇具煽动性的描述,我恨不得一头扎进眼前最近的那个长队,和扶老携幼的人们一起排队。玛格丽特连连摇头:“你没发现吗?男同胞们还没来呐。”原来今天还是欧洲冠军联赛决赛拜仁对战切尔西。玛格丽特拉起我直奔老爷车博物馆,“我们要趁着那些球迷还没来,先把汽车博物馆和航空博物馆看了。”可不,一转头的工夫杰夫便不见了,原来他正伫立在街角的kebab(烤肉卷饼)店,和一群球迷一起对着电视机大叫。


  老爷车博物馆并不像我想象的设立在某座宏伟建筑中,而是“憋屈”地安置在市中心的一个地下通道一隅。我们排了大概15 分钟的队,但一进入其间,我便大呼值了。因为此处展览的老爷车中,半数是自诩为半吊子车迷的我第一次得见的珍品。像上世纪40 年代的越野车,传说中的三轮汽车,都被擦拭一新,骄傲地等待着半大男孩子们的尖叫。博物馆管理员说其实这些汽车很多平时还会在街上跑,在博物馆免费夜这天,不少古董车主会把爱车擦拭一新,提早前来“占座”展出,图的是个“众乐乐”。在汽车博物馆里,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华沙牌”轿车。老实说,和同时代其他欧美大牌汽车相比,华沙轿车从功率到设计上都不占什么优势,但波兹南人对华沙轿车却颇具敝帚自珍般的喜爱,一大堆人挤在一处观看的,一定是“华沙”。即将离开博物馆时,白胡子老长的管理员还钻进一辆灰色华沙里,鼓捣了半天整出了轰隆隆的发动机声,引得全场掌声雷动。


  我们的下一站是大名鼎鼎的“老啤酒商场”(Stary Browar)。老啤酒商场不仅是波兹南本地最大、最高档的商店,同时因其建筑物本身的特质,经常“兼职”担纲当代创意艺术展览区。老啤酒商场连同地下共有6 层,大小店铺200 余家。商场里不仅有MaxMara、CK、星巴克这样的世界流行品牌,也有很多本地设计师品牌。而老啤酒商场本身就是一段建筑学传奇。东欧剧变之后,地处市中心的国有老啤酒厂无力维持,建筑师因势利导,将其内部“掏空”改造。包裹着玻璃质感的大烟囱残存着工业遗迹,而巨大的砖红色建筑内部则颇具现代空间感。这一大胆改造曾斩获2006 年欧洲购物商场设计大奖。


  辉煌的灯火亮起,将老啤酒博物馆的内部映照成太空感十足的亮白色。
  我身边的讲解员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太太,正操着口音浓重的英语,自豪地大声讲解着此地的辉煌。据说当年老啤酒商场击败群雄获此殊荣时,自诩为购物圣地+ 艺术之都的巴黎设计师们不服气,专门组团来此造访。然而实地考察之后,他们都对老啤酒商场赞美有加。相比老佛爷百货内部精致的壁画,老啤酒购物商场外部的工业美感可以分庭抗礼;而老啤酒博物馆内部宽大高挑的购物空间,更是传统卖场无法望其项背的。今日展览的内容主要是当代学生画展和创意家居展览,一些批量生产的家居精品,也可以当场出售。玛格丽特看中了一对“立体狗”的水杯,价格是100 兹罗提。她和杰夫商量了半天,没舍得买。“不忙,我要去allegro.pl 上看看,那是我们波兹南的企业,eBay 一直想要进入波兰市场,但是被我们自己的‘allegro’打败了。”临行时,玛格丽特向讲解员招呼示意,原来讲解者是波兹南大学的教授,专门来奇妙之夜体验当义工的快乐。
  整整一个晚上,我着实为波兹南人对于博物馆的热情表示叹服,同时也对自己的脚力感到满意。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针织博物馆、旅居诗人故居、野兽派画家展馆……我们一共冲进了近10 个博物馆,所到之处无不人头攒动。我简直感觉自己一夜之间见到了数万人,其中一大半都是学生。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夜晚,在家庭作坊式的波兹南私人烹饪博物馆,我品尝到了各种烹制方法的土豆;在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个人故居博物馆里,管理员破例播放了珍藏的女诗人原版黑胶碟片,维斯瓦娃80 年之前的清丽原声与我们进行着隔空对话;玛格丽特竟然还在火车站街的拐角处,邂逅了3 年未曾谋面的大学室友,她专程从华沙赶来,要在博物馆奇妙夜玩个痛快……

来源:[时尚旅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3-29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