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华资讯_9月17日_报道| 9月10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最新一次夜间袭击颇为特殊。在炮击乌克兰目标的同时,约有二十多架作战无人机离开乌克兰领空,飞往波兰。作为回应,波兰武装部队决定首次开火摧毁目标,并为此暂时关闭了该国领空。(以下内容均来自波兰主流媒体信息聚合——只谈逻辑,不做解释,纯属娱乐,谢谢观赏。) 这次事件发生后留下了许多疑问。其中之一是涉及波兰空军的效力。尽管无人机数量不多,而且不仅波兰战斗机参与了击落行动,北约盟军飞机也参与了击落行动(荷兰派出了最新的F-35战斗机,意大利的预警机也参与其中等等),但只有少数无人机被击落。其中一架俄罗斯“戈贝尔”无人机飞越波兰至少300公里,坠落在波兰中部罗兹省的一片田野里。这架无人机似乎是因为燃料耗尽而坠落。
但在乌克兰,最多的疑问是北约对此次事件的反应。许多人更希望看到各方达成一致,认定这是俄罗斯对北约的攻击,从而触发集体防御机制。然而,北约规则与这些预期并不相符。尽管俄罗斯入侵波兰领空是蓄意为之,但并未跨越引发触发著名“第五条款”的门槛。 与此同时,俄罗斯很可能精心策划了此次袭击,以避免跨越这一门槛。正因如此,这起突破防空系统的无人机袭击并未在波兰造成人员伤亡(瞄准波兰的“格尔伯”导弹可能根本没有配备弹头)。
俄罗斯的目标并非与北约开战,而是向世界展示北约的问题,并突破其行动允许的“红线”。克里姆林宫基本上已经实现了这些目标。如果西方没有找到做出适当回应的机会,我们有理由预计俄罗斯的升级行动(包括在北约领土上的升级行动)将会继续。
尽管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袭击,但为什么这次袭击如此特殊?9月10日晚发生的事情,远非俄罗斯无人机首次侵犯北约成员国边境。波兰经常遭遇俄罗斯作战无人机的袭击,这些无人机不仅会飞入波兰领土,还会在波兰境内爆炸。近几个月来,随着俄罗斯无人机对乌克兰的袭击增多,此类事件也屡见不鲜。
“烈士”战机坠落罗马尼亚领土或仅仅飞过其领空的事件数量难以统计,但这些事件大多发生在 2023-24 年,当时俄罗斯人尤其频繁地袭击位于边境的多瑙河上的乌克兰港口。
罗马尼亚人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尤其引人注目。起初,尽管乌克兰空军报告了导弹和无人机飞越其领土,布加勒斯特仍试图否认这一事实——但大量证词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这些情况。随后,当局一度断然否认 “沙赫德”导弹坠落在罗马尼亚领土并爆炸的事件——但这已经激怒了当地居民和记者。这成了一个教训,当局不再否认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
而第一起俄罗斯无人机侵犯北约边境的事件甚至发生在“沙赫德”开始使用之前—— 2022年3月,当时苏联的“斯特里日”无人机畅通无阻地飞行,显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它至少飞越了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上空,并坠毁在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的一个街区,奇迹般地无人受伤,仅损坏了40 辆汽车。
每次在评论这些事件时,受影响国家的政府和北约代表都被迫向记者解释,这据称是一起“无意”事件。无人机“偏离了航线”,因此不可能有针对波兰、罗马尼亚或克罗地亚的袭击。
这些解释往往并不完全诚实。有理由相信,至少对多瑙河港口的袭击是俄罗斯故意穿越罗马尼亚领土实施的,因为罗马尼亚既缺乏防空装备,也没有训练有素的军事人员。但袭击的最终目标确实是乌克兰的设施,而不是罗马尼亚的设施。
但迄今为止,无人机“飞入”波兰确实可能是意外——要么是由于电子设备出现故障,要么是由于电子战对抗措施,它们可能失去了方向。
即使根据官方数据,也有19架无人机越过波兰边境。这不可能是巧合,这是俄罗斯蓄意针对波兰的军事装备。顺便说一句,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在途中被乌克兰空军击落,因此无法确切统计俄罗斯针对波兰的无人机数量。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波兰军队对这一事件的严重性认识。
在乌克兰西部地区遭受导弹袭击时,波兰空军经常会抬高战斗机——它们在空中盘旋,却毫无作为,有时甚至会错过那些跨越波兰边境的物体。波兰空军关于导弹击中乌克兰境内目标的“艰难夜晚”的报道,总是在乌克兰引发一波又一波的嘲讽和表情包热潮。
而现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航空兵首次不仅升空,还被下令投入战斗。波兰人击落了一些无人机。在作战工作期间,甚至在工作完成后,领空都不得不关闭,四个波兰机场(包括最繁忙的华沙机场)的运营也被迫停止。
是什么阻止了北约第五条呢?在俄罗斯无人机(和导弹)之前“飞入”北约领土之后,集体防御问题原则上并未出现。那些本来可以向北约提出申请,要求启动北约条约第五条的国家公开表示,他们没有看到俄罗斯针对他们采取定向行动的证据。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的这些声明或许值得批评,但它们确实有充分的依据。9月10日晚间对波兰的无人机袭击绝对不是偶然的。
此外,华沙为了消除所有疑虑,在其总参谋部的一份官方声明中承认了针对波兰的“侵略行为”。这并非空谈,而是一个法律术语。那么,波兰加入北约,难道不意味着其他成员国有义务为其提供防御吗?简短的回答是“否”。 值得强调的是,原因并非北约缺乏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的意愿。这个问题不容否认,但这并不是真正的障碍。
波兰遭受的无人机袭击尚未达到可以联合防御的程度。北约《华盛顿条约》第五条规定,所有成员国在北约任何成员国遭受武装袭击时,有义务提供援助并采取其认为必要的行动,包括使用武力。该条约正式规定了两个条件:首先,受袭击国必须提出此类援助请求;其次,武装袭击必须实际发生,且所有其他成员国必须同意。
现在最重要的是:这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根据国际法,国家之间使用武器并不都是“武装攻击”。国际法院裁定,只有“最严重的武力形式”才构成武装攻击,并责成所有国家区分武装攻击和其他不太严重的形式。特别是,并非所有针对北约国家的侵略行为都达到可以被视为“攻击”的程度。
例如,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在2015年和2020年面临伊斯兰国袭击时,也没有提出第五条问题,而仅限于北约内部的安全磋商。这和波兰在俄罗斯无人机袭击后的做法如出一辙。北约文件并未明确界定“袭击”的界限。但俄罗斯已竭尽全力确保这一界限不会被逾越。
俄罗斯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才会构成对北约的攻击?至少,这必须是俄罗斯领导层针对波兰特定重要设施的有针对性的、蓄意的和经批准的攻击。
俄罗斯无人机或导弹意外越境,就像过去多次发生的那样,是对波兰、罗马尼亚等国的侵略行为,但不是对他们的武装攻击。目前关于针对波兰使用无人机进行定点攻击的报道也并非袭击,因为从这些无人机在波兰各地的混乱降落情况来看,它们并没有在波兰境内进行特定目标攻击。如果这些无人机未搭载作战部队的假设得到证实,这将进一步排除将此事归类为针对波兰的袭击的可能性。
即使无人机最终击中了北约成员国境内的特定目标,也不应该有任何合理理由怀疑这不是意外,例如误击。例如,如果卢布林附近的一个农场被击中,很难证明普京与该农场主处于战争状态。然而,如果同时向热舒夫的一个物流中心发射多架无人机或导弹,则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蓄意袭击。即使这些无人机和导弹在接近目标时被击落。
在这种情况下,北约真正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采取行动,以及援引第五条会对俄罗斯造成什么后果。但现在还没有理由谈论这个问题。
普京为什么需要这个?与北约规则和惯例或国际法规范不同,这些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范,专家也可以理解,但人们只能对克里姆林宫在这场战争中行动的动机做出假设。
然而,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普京意识到,当前针对北约国家的侵略,是经过左右衡量的,而且绝对不会激起北约采取武装行动,也是俄罗斯在与西方对抗中故意加大赌注的行为。
而无人机袭击波兰的事件,其故意性毋庸置疑,进一步表明同时升级的其他因素——例如伊斯坎德尔对基辅政府大楼的炮击——并非偶然。
普京的战略目标是瓦解“西方集团”,破坏北约成员国之间的信任。俄罗斯对北约成员国(以及美国的亲密盟友波兰)发动看似有预谋的攻击,而北约无法采取报复行动,这恰恰符合这一目的。因为关于“无助的北约”的质疑和指责是不可避免的。
对北约防空系统的破坏也非常有效。考虑到荷兰空军的参与,击退此次袭击的效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当然,这可以用以下事实来解释:无人机并非瞄准战略目标,因为战略目标的防护措施可能更高;也可以用以下事实来解释:波兰军队缺乏作战经验,而俄罗斯军队在与乌克兰的战争中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但这与其说是解释,不如说是“借口”,它们并没有推翻关于北约防御不足的论调,或许反而强化了这些论调。
此外,监测波兰信息空间的组织收到信息称,波兰社交网络部分出现了活跃的机器人程序,宣传对俄罗斯有利的言论,从“北约不会帮助你”到“乌克兰应受谴责”。当前形势下,不仅波兰,整个北约都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如果我们按照北约自与苏联对抗以来的旧惯例行事——即避免回应和升级冲突,而是与俄罗斯“开启对话”,以避免再次发生这种情况——那么这对北约来说将是一个失败,而对普京来说则是一个明显的胜利。此外,这将向克里姆林宫表明,逐步升级的战略非常有效,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向其他步骤的过渡,包括对波兰领土上的特定目标使用武器。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北约必须做出反应,但要采取非对称、非军事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并非秘密,基辅官方已经在谈论此事。尤其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的联合制裁回应,对克里姆林宫来说应该会非常痛苦。但西方,尤其是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是否准备好克服犹豫不决,迈出这一步?这个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基辅还呼吁北约已经开始击落乌克兰上空的导弹和无人机——并借此积累必要的自卫经验。这项决定早就应该做出,它本应由自卫的本能决定。也许波兰在防御无人机袭击中遭遇的耻辱最终会迫使盟国重新回到这一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