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32|回复: 0

剖析东欧国家私有化改革的重要参考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8-1-15 19: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籍波兰学者波兹南斯基的新作《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一书,于2004年5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作为该书的第一读者,我认为,作者以下几个方面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其一,作者认为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是不成功的。波兹南斯基的论据可以归结如下三点:一是东欧国家进行的经济转型,是想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西欧那样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后来的改革却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没有民族资本的资本主义经济。二是东欧的改革和私有化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对之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用经济和社会指标衡量,东欧国家都出现了倒退。三是东欧的倒退不是暂时的,没有自己民族资本的东欧很难再从经济上翻身。他认为,东欧国家以重建市场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经济转型引发了一场灾难。这场灾难首先以毁灭性的经济衰退表现出来,导致东欧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1/4到1/2,经济和社会领域遭受严重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大大超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致使大多数东欧国家的经济至今未能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 作者在书中用大量篇幅论证了上述结论。他以波兰为具体案例,说明波兰从盖莱克执政的70年代起已开始进行了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直到1989年,波兰的经济是稳定增长的,存在的问题本可以通过结构调整来解决,但当时的政府实施了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的“休克疗法”改革方案。正是这种方案导致了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他详细地剖析了波兰政府是怎样通过其政策一步步地将经济体制摧毁,进而说明90年代初的衰退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衰退,而不是改革者所说的“健康型经济衰退”。作者还分别介绍了东欧各国进行私有化改革的进程、方式和结果,并通过对世界各国产权结构中外国所有权所占比重的分析比较,说明东欧各国最终将国有资产大量出售给外国人的这种私有化改革,违背了改革的初衷。据波兹南斯基统计,截至2003年,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工业部门、银行部门资产的70%~80%都被外国人买走,这一点从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最近的谈话中也能得到证实。而德国、法国、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外国资本所占的比重不超过25%。 其二,作者认为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将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接触了西方经济学的波兹南斯基是赞成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但他不能接受东欧所搞的向外国资本奉送国有资产的私有化。在东欧主流经济学家看来,尽管东欧的激进改革给经济造成暂时的影响,但已经完成了制度转轨,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了前提。而他认为事实远非如此。在他看来,东欧国家并没有扩大经济的自由度,市场的作用也没有很好地得到发挥,资本的所有权从根本上说是从原来的党内精英手里转到了现在的外国投资者手里。结果东欧并未出现活跃的资本家阶级,或者说本地资本家的代表性不足,而这是资本主义所应具有的典型特征。他还列举事实说明国有资产被转让给外国人以后,工业部门投资未见增加,高附加值就业岗位比以前减少,用于技术更新、科研等经费的支出下降,企业效益未见好转,相反失业却在增加。 不仅如此,作者认为转型后的东欧国家实际上走上了另一种意义的“通往奴役之路”。在这些国家,过去是党控制资本,如今外国所有者集团对全社会进行了剥夺,也就是“对民族国家进行了剥夺”。因此,波兹南斯基在书中反复强调,东欧在把国有资产拍卖给外国人的同时,已将本国拥有财产的合法权转让给了外国人,这样不仅因几十年累积的国有资产流失而使国家遭受损失,而且民族国家被剥夺了从资产获利的权利。 其三,作者认为私有化并非国企改革的惟一出路。波兹南斯基认为,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仅仅将之归结为私有化。他批驳了主张私有化改革的人提出的理由,即只有实行私有化才能加入欧盟,他认为欧盟成员都未全部铲除自己国家的国有制,东欧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东欧国家本可以将拍卖国有资产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它们决定拍卖国有资产并非到了别无选择的地步,而是政府官员想借此捞取个人好处。他断定:东欧“经济转型的动力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腐败机会最大化”。这才是东欧各国政府放弃采取促进经济增长和全面改革的政策,而仅仅实行国有资产的私有化的根本原因。其四,作者认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市场能主宰一切,国家职能可以削弱。在波兹南斯基看来,即使其他国家不威胁东欧,跨国公司也会威胁东欧,因为在全球化下,跨国公司变得更加强大,甚至要求国家为它们服务。当今的威胁不是来自国家的扩张,而是公司的扩张。如今跨国公司与欧盟这个超级国家一道进入了东欧。如果说以前苏联所能控制的是东欧向其出口的占国民生产总值10%产品的话,那么现在,外国主要是西欧通过其所有权占据了这些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50%,东欧不仅丧失了对本国资源的控制权,还不得不交出相当大一部分政治权。当地政党和精英集团将越来越依附于外国势力。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东欧对美国的支持态度就说明了这一点。他认为,全球化不是一个量变过程,而是一个质变,即由商品市场的全球化向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过渡的过程。此时金融资本的投机性更大,民族经济遭遇攻击的风险也更大。在这种情况下,能否具备应对资本风险的能力是对国家职能的新挑战,因此国家职能需要整合和加强。东欧国家民族资本被剥夺的过程就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的,天真的东欧改革家们以为资本都国际化了,国家就没有必要充当民族经济和民族资本的保护伞了,结果西方资本乘虚而入。 其五,作者认为,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首先,中国是引进外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让它们成为公有经济的必要补充,而不是先将国有资产一卖了之。整个改革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没有被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家整个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循序渐进。据他掌握的材料,截至2003年,中国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占40%,远非东欧那种一风吹的情况。他认为,国有资产拍卖应该在国家强有力的监管下进行,否则很容易导致滥拍滥卖现象的发生,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同时还可能面临使已有腐败发展到无法控制地步的风险。尤其是如果允许外国人参与国有企业的收买的话,其后果将是惨痛的,因为卖给本国人,财产的再分配只发生在一个民族经济体内;而如果卖给外国人,其后果将使整个民族经济全面贫困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6-10 02: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