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44|回复: 0

湘女情 ——记波籍华人胡佩方

[复制链接]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发表于 2007-6-8 12: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作家代表团即将启程出访波兰。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的同志对我们说:“到了波兰见到胡佩方女士,她会为你们安排好一切。她很热情,办事很细致。” 华沙的夜姗姗来迟,晚上九时许,还是黄昏,飞机降落在华沙机场,我们披一身黄昏的霞彩,走入候机室。波兰文学家协会主席以及中国大使馆的同志已等候多时。 在欢迎的人群中,见到胡佩方女士。50年代初期,这位在湘江岸边长大的中国女儿随波兰丈夫来到华沙,一晃几十年,红颜褪去,上了年纪,仍精神饱满。她不施朱粉,穿着朴素,短短的披肩长发。我注意到她叼着一支长长的玻璃烟嘴,抽烟一根接一根。抽的是波兰出产的薄荷香烟。 她是波兰一家销路颇大的《大陆》杂志社的编辑部主任。刚来波兰时,战后不久,生活较艰苦,工资也低。上有生病的婆婆,下有幼小的女儿,她当过电台播音员、教师等,有时身兼数职,“玩命儿干”。到现在算是小康之家。不是每个移居国外的人都能发财的,当然,为数很少的波籍华人中,很富的也有。 我们没有带译员,在访波期间,她就成了我们的导游、翻译兼生活指导员。陪同的还有一位美丽的波美姑娘波热娜——波兰文协的工作人员。不过,她除了会谈几句“中国”,“您好”之外,一切都得胡佩方操劳。在波兰境内行程将近千里,够她累的。 我们年纪较轻的都叫她“胡大姐”,她确实象大姐姐,随和、亲切、爽朗。她很爱笑,同团的作家顾笑言老兄几句笑话就会使她笑得气喘。波兰的作家语多幽默。欧洲人的观念中,幽默是很高的智慧。也许是崇尚幽默的文学团体的薰陶,使这位不善幽默的女士也变得比较幽默了。因为不论从她的身世、经历、境遇都是严峻的——是一道如练的青光,不是银花四射。然而,她却以爽朗的笑温暖着远方而来的朋友,她有些笑话说得挺有水平。在整个行程中,都有她爽朗的笑声。 “我已经到了心灵完全可以向人们敞开的境界,包括我的私生活。没有什么不可以告诉人的。”她说。 她思想开放,讲究朋友之间的思想透明度。人,应该返朴归真。这是人性中美好的境界。 我们到她家作客。一道电梯上去,三楼,两房一厅的居室。居室是雅致的,两个字可以概括一切——书、花。阳台上栽满花。客厅、居室到处是书,一排大书柜放不完,堆在地板上、走廊里,连洗手间也堆着书。是书的世界。不少中文书籍,有大陆、台湾、香港的版本。文学、政经、史地、金石、绘画、考古……五花八门。看来,她对知识的涉猎面很广。“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她说。她旺盛的精力沉浸在书海之中,所以她博学、通达,身处万里之外的波兰,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状是还颇有新见。 我们看到她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上是个大美人。那花容月貌肯定会使当年许多热血男儿为之倾倒。照片上的她跟眼前的她仿佛是两个模样。故国数千里,人生几十年,世事沧桑,人生易老,变化太大。 她出生于湖南,解放前夕,做过党的地下工作,后来进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奔赴朝鲜战场。想不到这温文和蔼的学者是行伍出身。 大家熟悉了,常常开些玩笑。我指着照片笑道:“你年轻时那么漂亮,追求你的男人一定很多吧?” “是的。”她哈哈一笑。 “怎么爱上了波兰人?” “他当时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留学生,我觉得他可爱,就爱上了。爱情这东西,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她微笑着,说得很随便。 她已经和波兰的丈夫离婚了。他是华沙一家大学的教授,离婚后和一位很年轻的学生结了婚。他和胡佩方有一位女儿,在美国留学。搞电影评论,一位芳姿绰约的女郎。我参观了这位小姐的闺房,雅致简朴,也都是书,门上挂了一幅中国欢喜佛的画。要是中国的道学家们看见家闺中的少女挂这样的画,准会气得发昏。然而这波兰少女却喜欢这古朴的中国画,堂哉皇哉地挂在门上,做母亲的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说到女儿时她充满感情:“她是我的女儿,又是我的朋友。我们母女之间互相尊重。” 波兰鼓励公职人员买房子,政府有一定的补贴。这套房子是她买下的,大概花了一笔可观的钱。我心想,房子虽好,但一个人住着够冷清的。关于她丈夫的事不便再问,怕触动人家绵长哀怨的思绪。谁知她不这样看,主动地说:“你们大概想知道我为何离婚的吧?” 我意外地点点头。 “说起来有点偶然。”她象说一件很平常的事,“有一天,我们乘一部出租车上班。下车时,司机问我:‘你们是刚认识的吧?’当时我没有说话。后来一想,多年夫妻了,同乘一部车,在司机眼里,我们不象夫妻,象个路人,这样的夫妻做下去有啥意思?我跟他说:我们的感情已经淡薄了,干脆离婚吧。他同意了,就离了。” “就这么简单?”我愕然。 “那要怎样呢?”她反问我。 “没有吵过闹过?”我想起国内办离婚案时,许多人要死要活的样子。中国人离一次婚,象是发生一场大地震,不少人的青春和精力为之耗尽,据说还有人因此服毒上吊。离过婚的男人或女人,额门上仿佛被刻了字,一辈子都有些善于飞短流长的三姑六婆在背后指指戳戳。 她淡淡一笑:“干嘛要吵闹呢?合则聚,不合则散。既然感情淡薄了,还呆在一个屋子里干啥?大家都苦闷,何必呢!我们平心静气地谈,客客气气地分手。欧洲人的观念跟中国不一样。” 她拿了几本影集给我们看,有一本是她夫妻生活的影集。有些很开放的照片,在海滨沙滩,在游泳场,她穿着很开放的泳衣。她和她的丈夫是那么亲昵,笑得很美。他是个美男子,波兰很多美男子。 “这就是他。”她指着照片上跟她生活了多年的丈夫,象说一位熟悉的朋友。 在国内,我还没见过一位有此胸怀,如此豁达的女士。也许是我孤陋寡闻。 “你一个人生活不寂寞么?” “你看,我那么多书,而且有做不完的工作。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计划翻译一些中国作家的小说。我喜欢蒋子龙的作品。”她拎起一本蒋子龙的新作《蛇神》,“我正在看这本书。” 看来,她对音乐没有特殊的爱好,她只有一部普通的收录机。我想,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应该有一部组合音响,困倦时放一放交响乐,让美妙的乐音在心田流过,那该多好!但是,音乐有时也会撩拨起人绵长的思绪,生活总不象音乐那么美妙。人在孤独时,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哭泣。 “不过,人总有孤独的时候。我有时感到寂寞,看书也不能排遣,我就数贝壳。你看,我那架子上全是贝壳,我喜欢贝壳。这是大海的儿子。有的尽管很小,也是在大海的咸水中长大的。我数着数着,心灵就进入宁静的境界,那些涌上心头的无端思绪和烦愁就象海潮般慢慢退去。”她说得很美,象一首诗。 居室的走廊上有一个大木架,几层,全是各种形状的贝壳。那些贝类以弱小的肉体背着沉重的硬壳在海波中生存成长,生命消逝了,还给世界上留下闪光的东西,让人们喜爱,而不是给人间留下污秽!人们爱它是有理由的——这大海的儿子! 波兰有少量的波籍华人,据说在华沙只有几十户人家,大都是做生意的。胡佩方跟他们很少来往。她说:“我喜欢波兰人,波兰人胸无城府,天真得象大孩子。我喜欢跟他们交朋友。”我很有同感。在波兰短短十来天,我感受到波兰朋友们纯朴爽朗的心灵美,说谎和议论别人的私生活被认为是很可耻的事,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藏奸耍滑使拳绊腿恐怕不是波兰人的性格。马克思提倡:人应该在更高的阶段上恢复孩童式的天真。波兰人大概是这样的。波兰的作家对官场上那一套看得很淡,有些著名作家连文学家协会都不参加,自个儿写他的作品去。文学家协会是真正的群众团体,很少有衙门色彩。至于“文化大革命”之类的事,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外奇谈,无法理解地球上会发生这类怪事。连波籍华人胡佩方也弄不清是怎么一由事。 人过中年,总会产生怀乡思绪。故国情深,胡佩方去年回过湖南老家,又以记者身分跑了国内一些地方。她到过广东,对广州、深圳的印象良佳,她特别喜欢蛇口工业区,觉得蛇口的开放改革搞得比较活,在她编辑的杂志上介绍过深圳和蛇口的发展情况。近年来,中国出访波兰的代表团逐渐多了,中国驻波使馆经常请胡佩方陪同中国代表团。中国的土地养育了这个女儿,如今,她作为波籍华人,正在为中波友谊桥梁的畅通默默地作出努力。 在华沙,她设家宴招待我们。在波兰数十年,她的观念已经欧化,但饮食上还不习惯于全盘西化,家居时仍以中国饭菜为主。在波兰,由于原材料的缺乏,要搞一台象样的中式的宴席难乎其难。华沙有个上海饭店,也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营生。她的家宴很简单,一盘酱肉丝,一盘红烧肉,顾笑言下厨擀的面条,以国内的标准,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庭小吃,但吃西餐倒了胃口的在座诸公如赴大筵,吃得眉飞色舞。观念会变,口味难改,她毕竟是喝湘江水长大的。 湘女多情。胡佩方女士对来自故国的客人一片真诚,充满情谊。曲终人散,该分手了。在华沙机场跟她吻别时,我怀着真挚的感激之情说一声:“大姐,后会有期!” (来源:家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办公地址|手机版|首页广告|关注微信|加入我们|合作伙伴|联系方式|民藏人|波兰华人资讯网

GMT+8, 2024-5-9 18: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特别声明:本站提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仅代表网友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论坛立场,本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转载本站内容请标明文章作者和出处! 网站地图:SITEMAP.XML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网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